考试作弊,背后隐藏的是哪些心理动因
接二连三的事件,让“舞弊”这一话题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。
▷▷高考舞弊案的主人公仝卓在直播中,无意间说出自己为了考上心仪的大学,通过某种力量,把往届生身份,变成了应届生。
▷▷主持人资格考试作弊,高天鹤发文致歉,因在笔试考场有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,被取消2019年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成绩。
▷▷大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跳楼身亡。6月6日,山西一名大二男生在考试中作弊被当场揭穿。当天下午,男生给母亲微信留言称“妈,对不起!”然后留下8个字:“不要想我,我配不上。” 随后跳楼身亡。
看似“个案”的事件,背后代表的是一个个“典型”,是一种种“现象”。考试作弊的心理动因是什么?下面列举几种典型心理:
01- 依赖心理
自我意识薄弱的个体往往对考试作弊的后果不加思考,对是非、对错不加分析。在他们的世界里,作弊是应对考试有效的可依赖的手段,对考试作弊有一种习惯性的强烈依赖心理。
02- 功利心理
在现在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下,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。用考试作弊来获得物质利益,换取社会交换的筹码,甚至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满足虚荣心…足以让学生铤而走险。
03- 投机、冒险心理
有的学生不愿付出可又想获得好成绩,于是,便产生了“与其坐而待毙,不如背水一战”的想法,想要靠投机取巧,蒙骗过关。如若侥幸逃脱,极大可能再次发生作弊行为。
事件或许会持续发酵,或许会就此平息。但,在全网讨伐的骂声中、舞弊现象以及随之引发的惨剧的背后,还有多少唏嘘藏在看不见的角落里。
不单单是诚信的缺失。其背后,是对成绩分数的固执追求;是父母重新思考如何对待犯错这件事;是大环境下教育的缺失;还是孩子脆弱的内心......
据2014年轰动一时的亚洲考场作弊案改编的电影《天才枪手》,讲述了天才学霸利用高智商考场作弊牟取暴利的故事。影片最后是意料之中的正义结局:bank考试作弊被抓,也因为被举报而取消了终生的留学考试资格。Lynn向考试机构自首,坦白作弊真相。
然而犯错之后的结局不全是公正、不都是知错悔改。但在这里,我突然意识到,能做一个心理健全好品质的人是多么重要的事情——主动和理性思考;做事情前看得清利弊;犯了错,能对错误反思、坦然,找到弥补的方式;对犯错不恐惧。这样,或许就能规避一些不可挽回的大错,让作弊不再“重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