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爱为名,那些教育中冠冕堂皇的惩罚
对于儿童的不当行为,特别是涉及到道德,如伤害他人态度、有意识违犯规则的行为,成人除了给予否定性评价之外,往往还有惩罚作为后缀,以避免儿童再有此类行为。
记得教育学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:一个小男孩和同学玩闹的过程中,不小心把教室的窗户玻璃打碎了,老师听到响声慌忙前去查看。确认没有人受伤之后,大家认为,老师会怎么处理这件事?一般的思路都是:让孩子赔偿损坏的玻璃、把玻璃碎渣打扫干净、并且惩罚孩子做一周的值日,或许还要再请家长来学校一趟。这样做看起来合情合理,但并不是最可取的方式。
首先,用劳动作为惩罚的方式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思维观念:劳动是可耻的。长此以往,必然会逃避劳动。其次,孩子犯错的时也是培养责任心的机会。应该告诉犯错的孩子,这样做是不对的,是要承担责任的。让孩子勇敢面对自己的过失,别再让孩子潜意识养成一种思维习惯:我还只是个孩子,犯错也没关系。最后,惩罚中也要维护孩子的自尊,因为惩罚时,儿童的自尊心一般会受到消极影响,并出现自尊的下降。
▼再看一个父母为了让孩子吃饭“杀鸡儆猴式”教育,最近网上热议的评论。
与其想尽办法逼迫孩子吃饭,这边还是你建议您增进厨艺,多带着孩子一起买菜做饭,有条件最好能一起种菜,熟悉各种食材。也可以多带他出去吃饭,自助餐之类的,看孩子的饮食偏好。有的孩子天生食量少,那就要注意多吃营养密度高的食物,而不是逼迫孩子。
▼“以身作则式”这样看起来十分特殊的教育方法,效果究竟如何?
首先,长期的惩罚会使孩子感到恐惧。过于激进的做法,让孩子不重复错误的短期效果可能是好的。可是,总有一天,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到达崩溃点。其次,父母不要对孩子通过“暴力”表达爱。没有树立起改错反思的观念,也没有发自内心的改正:我这样是为了不让父母伤心;也会让孩子潜意识里认为:暴力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法。还有,犯错并不是不可以容忍的,要给孩子改错的机会。“无论做错什么事,你在妈妈心里都是重要的,妈妈爱你,咱们可以一起承担后果。”孩子真实的感觉到父母爱他时才有面对错误,承担责任的勇气。找到犯错的原因,远远比施以惩罚避免重复犯错要重要。
▼我们的咨询师建议到: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,但是要注意尺度与方法。在惩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。
-1- 违犯哪些规则要受到什么惩罚,应和儿童有个约定。
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惩罚,应该是慎重的、理智的行为。当孩子真的犯错并且需要惩罚时,父母要调整自己的情绪,按照规则和约定,对同样的错误实施相同的惩罚。如果父母被孩子的行为激怒时,最好不要实施惩罚。既让孩子有畏惧感,但也不至于因为害怕惩罚而说谎、隐瞒自己的行为。
-2- 任何父母都不会将讽刺挖苦作为惩罚物。
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,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。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,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,并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,甚至失去说服力。
-3- 重惩轻罚,掌握分寸。
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所记忆,并防止再犯类似的错误。因此,“惩”的程度要与儿童的过失程度相联系;另外,惩罚应该重视惩处,而不要过分强调“罚”。
-4- 认真推敲惩罚物。
咨询师建议在家庭中常设的惩罚物是「反思椅」和「警示棒」。因为这两惩罚物可以预先设置,而且不会给孩子带大的自尊损失。反思椅是指在孩子的房间或其他相当清净的地方,设置一把椅子(也可以临时配置,但孩子要知道),当孩子犯了错误,可以坐到椅子上一10分钟进行反思。一般说,孩子的年龄越小,反思的时间应该越短。
鞭挞孩子是教育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,因为惩罚回事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,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。
——洛克《教育漫话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