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越试图去修补自己的心理缺陷,越会是自
我听到过很多人表达:我太内向了,我希望改掉;我太容易发脾气了,我希望改掉;我是讨好型人格,我希望改变……
发现一个“坏的”铲除一个,再去发现,再去“铲除”。似乎这样人生就会好起来了,这是很多人的认识。但我们也常常发现,当你朝着“解决问题”的方向不断前进时,自己竟然不知不觉成为情绪的帮凶,帮着它把陷阱挖得更深,让自己深陷泥潭。
情绪好像是一个陷阱。不同于客观的问题,比如当我们遇一道物理难题,会想要去解决它。但当面对情绪难题,如果我们也保持同样的态度,就会陷入麻烦。因为“解决情绪”本身这个说法会与先前的情绪问题融合在一起,形成新的困境,反而让情绪问题无休止地进行下去。如果能够看清“重复”的无意义,这样的陷阱就能不攻自破。
每个我们的性格也好,处理方式也好,人际关系也好,背后都有它存在的意义,需要先去认识它承载的意义。知道了它存在的意义,我们才能说它此刻适不适用,我们是否需要用一个新的方式替代它。就像一个涌动的火山下埋藏着巨大“需求”的能量,但我们看不到能量,我们只看到危险,于是我们就去加盖子,不断加盖子。结果可想而知。
如果那些我们自身具有的“东西”,是那么不好,何以它伴随我们那么久?被我们那么需要呢?这有点像不知道身体疼痛的原因,就给自己开止疼药,最终是耽误了病情。比起自己一个人单独努力,建立起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来协助自己,会让这个过程轻松很多。
一个真诚的朋友可以倾听你的苦恼,时时向你反馈你是否依然在自我改变的轨道上;一个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你一起制定和改善计划,引导你从过去失败的经历中学到有益的教训,定位你可能需要的帮助资源;一个心理支持团体可以让你从他人的故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,并得到彼此的认可和鼓励。
人生的状态总有起伏,成长并不是用自己的状态的好坏来衡量的,而是在更了解自己的基础上,接受原本的样子。
对于起伏有了更好的承受能力,才能做出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