仪式感造就幸福感:调整好坐姿,准备好打开这
最近,来访者莉莉向我吐槽她的男友。“男朋友比我大十岁,应该什么都懂,但是他一点都不注意细节,平时也挺好的,但是过年我给他发红包了,他没有给我发。我只是想要个仪式感,也没有送过礼物,我试着说服自己他只是没想那么多,但是我心里还是很苦恼很难受怎么办?”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吧,一段感情经过热恋期,就开始慢慢枯萎,不见了往日的甜蜜。一段玩笑话这样说:“明明是夫妻,却过得像室友”。
其实,有时候很多人都搞不懂,为什么女人都这么喜欢过节,明明都是老夫老妻了,还有这个必要吗?我只能告诉你:很有必要!
感情中的仪式感,是不可或缺的,这样我们才会变得对生活有所期待。就像只为了吃饱饭,这是生活,而仪式感就是装盘点缀的精美。两个人彼此相爱在一起,是为了生活,那仪式感就是每次意外惊喜的浪漫和美好。
1908年,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其《过渡礼仪》一书中,首先提出了“仪式”的概念。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,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:“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:诞生、社会成熟期、结婚、为人之父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、职业专业化,以及死亡。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仪式,其根本目标相同: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。”那么仪式感就是我们为了从人生的“一个境地”过渡到“另一个境地”而实施的仪式行为中,所体验到的感受和情绪。可能会让你感受到:爱,思念,回归,新生等等,是一种内在的体验,且是为自己所认同和相信的。
《小王子》里有一个桥段,当小王子驯养狐狸后,第二天又去看它。
“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。”狐狸说。
“为什么?”小王子问。
“比如你下午四点来,那么从三点起,我就开始感到幸福。时间越临近,我就越感到幸福。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。”
一档综艺节目里看到,已经是老夫老妻的张国立、邓婕夫妇,猝不及防的给我们塞了一口狗粮。 节目里,张国立老师收到一份快递,一路小跑到邓婕老师的“必经之路”上,迅速的摆放好,然后躲起来,等着来自媳妇儿的夸奖!不过出了点意外,邓婕老师在洗手间一直没有出来,张国立老师这边就坐不住了,一趟趟的过来问“邓老师,干啥子呢”。走出来看见花的邓婕老师,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笑容。抱着花走到了张国立老师书房的门口,半蹲着向张国立老师“行礼”。这一幕,仿佛就是宜妃向皇上行礼。这下,换成张国立老师脸上浮现笑容了。
所谓仪式感,就是在日复一日循环的日子中,让某一天、某一个时刻,变得和其他的日子不一样。不仅仅是订婚、结婚、生日、毕业、纪念日、年会,每一个我们认为平常的日子,只要对你有一些特殊的意义,都可以过得很仪式。
莉莉在自己咨询过几次之后,也带着男友也来参与自己的咨询。数次咨询之后,两人都意识到,彼此忽略了对方心理对“仪式感”的追求,令彼此心中产生了对爱情的失望。两人也承诺,在以后的生活中,会尽量的照顾到彼此之间的“仪式感”:为对方精心挑选礼物,用明亮餐具装点的晚餐,每天睡前的一句晚安...
一种没有理由却让人能坚持最久的一件事,这就是仪式感。每一种仪式感,都可以成为一种温暖的回忆,支撑着彼此走得更远。
培养“仪式感”,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培养新的爱情,传递爱与被爱的感觉。保持“仪式感”,就是让爱情有了合适生长的土壤,让双方学会表达内心的感动与喜悦。
每一天都值得用心安排,把本来平凡又琐碎的日子,用一种可感可触的方式,变得不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