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打你,为什么不离开他?
家暴事件频频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,当家庭暴力从小小的家庭格局中走出,瞬间点燃了大众的热议、声讨、愤怒,以及诸多女性受害者们的共鸣。虽然,家庭中的丈夫也有被暴力侵害的可能,但是在力量较量上和行为方式上,女性受害的可能性更大。
全国妇联统计的数据显示,全国有2.7亿个家庭当中,有30%的已婚妇女曾经有被家暴的经历。很多人在家暴事件的评论区留言:他打你,为什么不离开他?为什么不离婚?为什么不离开渣男?
真正的家庭暴力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。大多数受家暴侵害的妻子都会婚姻抱有传统观念,即爱情和婚姻要从一而终。她们情愿留在这种时好时坏的暴力婚姻中,无望的企图帮助暴虐丈夫改掉“坏毛病”。有的妻子为了孩子而迟疑、退缩,选择容忍不离婚。但是你想过没,即使家庭结构是完整的,这样的生长环境,对孩子真的就是好的吗?这样的孩子真的能快乐的长大吗?长大后孩子会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吗?而且,很多施暴者就是从小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下长大,偏执、情绪管理差,将暴力当做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。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有些女性常年受到家暴而不选择离婚,主要有两点原因。
1. 甜柠檬
只能得到柠檬,就说柠檬是甜的。用某种"合理化"的理由来自我安慰,以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,达到心理自救的目的。在家暴中,施暴和请求原谅是循环出现的。当发生家庭暴力行为以后,施暴者会真心地忏悔自己的暴力行为,甚至买来鲜花或者贵重的礼物以求得原谅,真诚的保证永远不会再伤害你。于是你愿意相信这一刻的Ta才是真实的,是爱你的,于是你又有了继续与他共同生活的理由。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,受害者不断合理化施暴者的行为,让自己在这样“挨打-原谅-再挨打”的痛苦中不断循环。
2. 自证预言
我们在处理个案的时候遇到过这样一位来访者,这位女士三次婚姻的终结原因都是家暴。她对心理咨询师说:我不懂为什么婚前温柔体贴的丈夫,在婚后就像变了个人,甚至动手打我。可是心理咨询师在几任丈夫的的口中却听到另外的版本:我们的感情一直很好,但自从结婚后,妻子只要发生一点不愉快,她都会说,你是不是想要打我,有种你打我呀。经过引导倾诉才知道,这位女士从小就生活在母亲被父亲欺负殴打的原生家庭中,缺乏安全感。她总预感自己和母亲的命运一样,在害怕中不断用行动实现它,最终成功地把自己推向预想的结果。
很多时候,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,不是按照实际真相来的,而是根据自己内心投射出来的,即是「自证预言」。我们渴望某件事情发生,就会倾向寻找符合该期望的正面信息,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乐观和充满自信,行为上也变得更为积极,大大的提升了成功的机会。相反的,如果我们越来越担心坏事情的发生,就会留意很多不利的信息,心情就会越加焦虑不安,行动消极、被动,或者过度的保护自己,更容易引发坏事情的发生。
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远不止肢体暴力,施暴者还通过辱骂、贬低、恐吓的方式直接影响受害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使用故意冷淡或者拒绝沟通,不允许受害者与外界接触等方式手段,对受害者进行精神上的折磨。同时还可能在经济、性等方面进行施压,以实现自己的控制欲。
抑制暴力的核心原则就是清楚并维护自己的边界,远离施暴者,不给对方任何的伤害自己的机会。如果家庭中已经出现家暴的迹象一定要立马行动起来,寻找一些有效的资源,进行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,保护好自己和孩子;如果你正在遭受家暴,首先请一定先停止身体上的暴力,利用好法律的武器,走出暴力,终结暴力。接下来就是要进行心理上的复原。从家暴中走出来的女性,在离开了施暴丈夫后,仍会有一些躯体性的反应,时不时的呕吐、心慌头痛,甚至夜半被梦中过去的场景惊醒。同时,长期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会变得自卑敏感,养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与性格,因此心理方面的修复非常重要。
这方面需要自己的意愿与努力,比如学习一些正念,练习静坐放松。除此之外还需要专业的机构的帮助,比如专业的反家庭暴力的机构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。心灵完善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。
如果你需要帮助,我一直在。